【民情日记】新农村需要“新乡贤”

3月18日,大清早赶到金坛区东城街道五联村。在村委蒋书记引导下,马不停蹄走访了5个自然村、32户村民。一整天的走访,最大的感触就是农村少有年轻人,很多家庭的儿孙一辈已在金坛、常州城区安家落户,留下的大多是鳏寡孤独、病残老弱。虽说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战略性反哺力度很大,但青壮劳动力外流的局面非但没有延缓,仍呈加速之态势。农村人口结构的失衡,基层治理主体的缺位,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。

如何让农村真正有活力、有人气,纾解“空心化”这一困局尤为关键。历史学专业背景的我,总喜欢从传统社会治理经验中汲取思想资源。宋以降,儒家士绅阶层对乡村社会的治理,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他们崇文兴学、教化乡民,热心公益、大做善事,主持公道、维持秩序,引导风气、移风易俗。尽管现在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传统社会的基本构架并未完全坍塌,乡村熟人社会的行事方式依然如旧。乡村仍有不少古道热肠之人,诸如致富不忘乡亲的个体户、情系桑梓的退休干部、“爱管闲事”的老党员等。他们完全可以承接传统士绅的角色与作用,成为“新乡贤”。更何况,随着基层政权触角的收缩,单靠村组干部的力量来治理乡村肯定力不从心、捉襟见肘。小康不小康,关键看老乡。精准扶贫的实现,着实需要一批成长于乡土、奉献于乡里,有德行、有才能、有声望的人,为乡亲、为百姓办实事、办好事。

走访中,我留意到宋家村村口墙上的水泥路工程情况公布栏。它详细列出了村里道路硬化的收支明细。我印象深刻的是,除了198名村民个人集资外,另有7位村民捐款达总支出的一半,而且有3位村民义务张罗协调此事,其中就有我们走访的马留庆夫妇。当队长时,村里的大事小事他们都认认真真去做,把农耕用的沟沟渠渠都修缮和清理得妥妥当当,赢得了全村人的高度赞许。正因为此,马留庆家庭获“金坛区最美家庭”殊荣。或许,统筹城乡发展、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,像马留庆这样的“新乡贤”正是我们需要重视并依靠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