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走访开始前,我有着一定担心,担心居民不那么容易开门,担心居民会提很多的问题,担心居民会给我们甩脸子——“党校,能解决什么问题?”…….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还特意看了网友们传的“大走访秘籍”,可是真的到了华城社区,实际开始了走访,虽然也有把我们拒之门外的(极少的),也有脚步匆匆的,还有三言两语就关门的,但大多数还是很热情地让我们进屋,并认真地与我们交谈,谈他们的生活现状,谈他们存在的问题,谈他们的期盼,谈他们对小区管理的建设性意见……..
走访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空巢老人,他叫杨振华,住在华城社区7号楼甲单元101。敲门前,楼道长告诉我们这是一位残疾户,重点走访对象,于是我们就想详细了解一下情况。门敲开,得知我们的来意,一位80多岁还算健康的老人,热情把我们让进屋(执意不让我们穿鞋套)。话题一打开,时间就被拉回到半个世纪前,老人告诉我们:他曾在青海工作过,60年代回到金坛工作,他是读过林业中专的知识分子,在那个年代回到金坛原本应该是干部,可他却一直到退休都只是村干部待遇,工资只有六百元。讲到这里我们发现原来社区给的信息是错的,那个原本的残疾户不是这一家,而我们面前的是一位空巢老人。我以为,按他的情况他一定会提落实政策,解决不公,至少也会发些牢骚,但是他却说,过去是写过一些材料希望解决,但现在不再要求了,“80多岁了,感觉现在挺好的,共产党领导的好,什么也不缺”。他有两个女儿但不住在一起,女儿会不时陪陪他。他还热情邀请我们参观他的“花园”,还别说,那花园还真是勃勃生机,据说养的好的已送给女儿当房子的装饰,现在还在不断养殖新的,我们夸他发挥了“专业特长”,老人感觉很是自豪。这次走访我们与老人的交谈是愉快,我发现在我们来之前,老人正在折纸,桌上有不少老人折好的小纸船,可以看出,空巢老人是孤独的,而我们的到来带给他的是兴奋,或许有了聊天的对象也给他带来了一点惊喜。
在现在的城市社区,空巢老人越来越多,关爱他们确实是新的社会管理课题,子女都有工作,还能自理的老人多数不愿麻烦子女,怕增加他们的负担,也是老人们心疼孩子。现在仅靠社区几个人的定期走访可能还真的力不从心,我们需要构建更好的协作机制,更多地利用志愿者形成常态化的机制,或许这是对空巢老人更好的关怀,也是老年人提升幸福感的一种路径。